今天,我们处在一个“连接社会”。从社交的观察视角来看,今天人与人之间的“关系”被“连接”取代。每一个具体的、有丰富面向的人,沦为抽象而单薄的数据收发节点,被视为透明得没有情感的流量。“ 连 接 ” 消 除 了 “ 远 ”, 也 恰 恰 摧 毁 了“近”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完全的无差别性。人与人之间的“亲疏”消失了,也不再能感受到“毗邻”与“切近”,却对远处的“风险”身当其境。
首先,“连接社会”让交际沦为一场加速的信息交换。人与人的交际不再是为了倾听和了解彼此,而是为了高效率地获取信息。在“效率至上”文化的驱动下,信息交换不断加速,陷落在信息洪流中的人们也深感倦怠与无助。正如“扁平过劳”趋势所揭示的,在扁平化管理组织中由于对接人数爆炸带来的员工过劳。“自造戒律”则体现了人们对信息过载的反思与调整。另一方面,我们不断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信息,但这些信息不是为了共享和交流,而是用于展览自我、宣传自我。在连接社会,我们所有的娱乐、消费甚至生活都蒙上了一层“展演性”滤镜,正如今天“打卡”的火爆,以及“亲情秀场”中体现的对亲密关系的高调炫耀。同时,由于互联网并非共享和交流的空间,社交媒体上也难以形成真正的讨论文化,而是充满了冲动和对立,人们通过“反语保护”来避免不必要的争端。
第二,“连接社会”加大了风险感知。未来的风险,理论上是无法被证实,只能被相信的。
首先,“连接社会”让交际沦为一场加速的信息交换。人与人的交际不再是为了倾听和了解彼此,而是为了高效率地获取信息。在“效率至上”文化的驱动下,信息交换不断加速,陷落在信息洪流中的人们也深感倦怠与无助。正如“扁平过劳”趋势所揭示的,在扁平化管理组织中由于对接人数爆炸带来的员工过劳。“自造戒律”则体现了人们对信息过载的反思与调整。另一方面,我们不断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信息,但这些信息不是为了共享和交流,而是用于展览自我、宣传自我。在连接社会,我们所有的娱乐、消费甚至生活都蒙上了一层“展演性”滤镜,正如今天“打卡”的火爆,以及“亲情秀场”中体现的对亲密关系的高调炫耀。同时,由于互联网并非共享和交流的空间,社交媒体上也难以形成真正的讨论文化,而是充满了冲动和对立,人们通过“反语保护”来避免不必要的争端。
第二,“连接社会”加大了风险感知。未来的风险,理论上是无法被证实,只能被相信的。
但在连接社会,灾难、危险、坏消息会在第一时间弥散远扬,风险事件变得可见可感。面对未来人们惴惴不安,慌乱地采取各种预防性措施以避免缓解明天的潜在危机。如在“蓝领副业”中,人们通过学习一门蓝领型技能希望以此抵御职业上的风险;“谨慎宠爱”中,人们开始更加谨慎地考虑养宠物、养小孩的决策。风险感知与科技革新一道,让稳定可期的“明天”幻灭了。我们永远都在天翻地覆的改变之路上,人们心中普遍鼓胀着一种茫然的“悬置感”,这在“临界飞地”的趋势意向下体现得淋漓尽致;“玄学杠杆”趋势则体现出面对不确定的风险,焦虑的人们希望通过玄学来寻求一丝确定感。
第三,疫情的影响。“连接社会”带来了效率与便利,正当我们欢欣鼓舞地奔向宽广的虚拟连接时,一场大疫情却给我们当头一棒。稳定运转的城市系统突然静默,丧失了平时赖以为生的外卖、快递,人们又要重新靠自己、靠邻居了,“地缘”的重要性再次凸显,正如“抱团自救”趋势所表现的一样。新冠疫情已持续三年,几乎所有的人都被卷入其中,在社会性、全民性和亲历性的层面,似乎千禧年后没有任何一个其他公共事件可与之比肩。这种共同的创伤记忆将对原有的文化
与观念造成结构性的松动与震撼,帮助人们克服伤痛的内容将蔚然成风,正如“生机引力”就是其中的一种。共同的创伤记忆也帮助社会扩大了“我们”的范围,新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道德渐趋形成。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
暂无评论
发表评论
取消回复
热门下载
推荐
快速链接
热门标签
关注我们
扫码关注我们
了解更多相关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