KPMG-2022中国创新药企下一个十年

KPMG-2022中国创新药企下一个十年

风口已至,创新药企出海“顺理成章”

对中国生物医药领域来说,一个新时代正在加速到来。在传统中药、仿制药纷纷走出国门的背景下,我国本土创新药企从“孤帆远航”到“百舸争流”,正以“集团军”的方式昂首挺胸地驶往全球化“深海”。中国对全球医药研发的贡献率于 2018 年上升至 4%—8%,跨入第二梯队,成为全球医药研发版图上的新力军。[1] 到 2020 年,中国创新药已迈入“出海”爆发期,以 License out 形式出海的创新药数量高达 39 款,本土药企与海外药企的跨境交易累计 271 起,五年内实现增长 300%。


本土药企掀起“出海潮”,背后原由为哪般

原因一:“中美双报”下,日渐成熟的本土药企研发能力
我国生物医药已从仿制 1.0时代迈向了创新为主导的新阶段。据 GBI 早前发布的新药审批专题报告,2021 年我国新药审批全面加速,共 82 种新分子(按有批准文号的西药分子名计,不区分剂型)首次在国内上市,这是自 2017 年中国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(ICH)以来批准新药最多的一年,也是中国药品审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。尤其值得关注的是,本土企业自主创新成果在 2021 年集中落地,自研新药占比高达 35.8%,与进口新药齐平,这体现了国内企业开启创新转型的决心,并已表现出初步成效。仅 2021 年上半年,可查询到详情的交易共计 29 笔且总额达 159 亿美元(首付款 16 亿美元)。这意味着,一些国内创新药尚未上市就已从海外赚回 100 多亿元人民币。“买单者”中不乏为诺华、艾伯维、罗氏、辉瑞等全球知名制药企业。要知道,早在三五年前,国内药企尚处于主打“跟随”的战略,几乎没有一款产品能入海外药企的法眼。只有我国药企自身具备“真创新”的研发能力时,才有底气去迎接这场“出海”硬仗。无论是奋力转型的知名传统医药企业,还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小型生物技术公司,两股“创新”势力不约而同地将触角伸向了更广阔的海外市场。继一系列鼓励新药研发政策的出台与落地,加入 ICH 则更是为医药创新产业注入一剂强心针。中国药物一直以难以进入国际市场的问题将逐渐得到解决,也让中国搭上欧美新药研发的“高铁”。


原因二:迫于价格与产品的“双内卷”,“出海”
或因生存倒逼自 2015 年以来,医保谈判作为我国医保对于独家新药控费的重要利器,以每年一批的频次运行至今。就 2021 年的谈判情况来看,谈判新增药品平均降幅 61.71%,创历史新高(2020 年谈判药品平均降幅 50.64%),最大降幅高达93.97%。除此之外,在新增的西药方面,国产新药数量(38 个)也首次超过了进口新药(25 个)。
纵观历次谈判新增药品,从获批到准入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,且新药的覆盖比重逐渐加大。2021 年新增的 64 个药品,从获批到进入医保平均耗时 1.3 年,其中有 21 个为 2021 年刚刚获批的新药,占比高达 39%。而原卫生计生委的第一次医保谈判中,药品从获批上市到进入医保,耗时平均超过 8 年。

KPMG-2022中国创新药企下一个十年
评论列表共有 0 条评论
暂无评论